陕西季氏泓源健康科技有限公司

请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,登录网站手机版。

当前位置:首页 > > 医学成果 > 学术成果
0

单穴疗法的临床应用(郭教礼)

  • 索引:220
  • 发布时间:2017-11-16
  • 点击次数
  • 加入收藏
  • 发表评论
  • 语音阅读

单穴疗法的临床应用

(郭教礼教授在研究会夏令营的报告)

郭教礼

郭教礼,男,42,现任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副研究员,《陕西中医药研究》杂志常务副主编、编辑部主任,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研究分会常务委员,编辑出版专业委员会理事,曾任陕西省科技史学会医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,陕西省医学会科普写作分会常务委员、医学史分会委员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,主攻《黄帝内经》专业,获医学硕士学位。后分配至《陕西中医》杂志编辑部从事编辑工作,从1996年起负责《陕西中医药研究》杂志(原《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学报》)的编辑出版工作。除本职工作外,始终坚持中医诊疗、科研及编撰工作,颇多成绩。先后主编、组编出版了《类经评注》、《当代中医世家系列丛书》、《当代中医名家临床经验集要》、《常见病中医异治》等学术专著66部,发表“黄帝内经临床医学思想初探”等学术论文300余篇。从医20余年,临床以脾胃病、肝胆病等内科疑难病的中医治疗为业务特长。

今天主要先讲一下单穴疗法的应用。

不懂易经的人,很难真正完全明白、了解季氏手诊手疗法这个道理的。

人身体上的穴位是老天赐给我们的礼物,可惜和抱歉的是,绝大多数人不懂它,不认识它,也不会应用它。

穴位相当于我们一味一味的中药,这在我们医学界、中医界还没有意识到,这是我的看法,也是全国唯一的。针灸时研究配方,开中药也同样研究配方。如“膻中穴”相当于中药“薤(xie)白”,“百会穴”相当于中药“黄芪”等。

人体有365个(或367个)穴位,各有各的名称、功能、位置,并在不断的完善。这些穴位分别归十四经络,一条经络内的穴位起作用也不相同。随着医学发展,又发现新的穴位,经外奇穴。如“阑尾穴”,就不在足三里位置,“胆囊穴”不在阳陵泉。

(一)、头部穴位。

1、百会。

定位:属督脉。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会穴。两耳尖直上连线的中间向后的凹陷处。(注意,穴位是摸出来的,不是书上标出来的。)

百脉之会,阳气之会,古代称为“三阳九会”。是升起阳气的穴位。是人体最高的穴位。“百会穴”功能相当于中药“黄芪”。

主治:元气衰竭之人,中气下陷之人,胃气下垂,腹泻,疲乏,心慌,走动无力等症。元气衰竭之人百会下陷严重。

治法:针刺,艾灸,对于双虚重症之人艾灸烧成疤,效果最好。

点按百会穴时,施术者一定要“顶天立地”,站直点按,并且手要有意识的往上提,将元气向上提,将浊气压下去。

2、神庭。

定位:属督脉。督脉、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的会穴。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.5寸。“神住的地方”。

主治:和“神门”一样都是必用之穴,没有虚实之分,虚实证都用它。“安神静志”,可治疗痰、气、火干扰所引起的失眠,所造成的神志不清晰,睡眠不好。

治法:重刺激点按。用指甲,或点按棒、火柴头等。精神差时,同时用短针刺三针,马上清醒,轻松异常。

3、印堂。

定位:经外奇穴。“入室为堂”,堂为位置重要相对偏高,比较平的地方。当两眉头之间。

主治:头痛。和情志有关的血管性头痛,神经性头痛,调整平衡血压。血压高时头痛,血压低时头晕。

治法:这有一诀窍,千万不要对着穴位直按,要向下,鼻子方向点按,就有酸麻的感觉。穴位按准,正直向下按,用小指指甲或按摩棒,一般点按30次。

4、角孙。

定位:属三焦经。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的会穴。“耳角的孙子”。(有些穴位所占位置很小,如“绝骨”,只容纳一个针头的位置,针刺很难找准,但找准马上治病。)

主治:腮腺炎。化脓,病毒性的。

治法:烧,不见火不治病。点按不起作用,艾条烤不进去。

将火柴点燃后,火熄灭,立即点按。一天一次,一般连续三天就可治愈。

5、翳风。

定位:属三焦经。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的会穴。和风有关,内风(干风),羽毛,耳朵里嗡嗡响。在耳垂后方,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凹陷处。祛干风(内风)。

主治:神经性耳聋、耳鸣。内风引起的头晕、耳鸣。

治法:针刺,先斜刺进,再探方向刺进。

用指腹按揉,100次。

6、风池。

定位:属胆经。足少阳胆经与阳维经的会穴。贮存风的池子。在颈部,当枕骨之下,与风府相平,风府和下颌角连线中间的凹陷处。

主治:外风(自然风)。外风引起的伤风感冒(寒、热),目疾。

治法:一定要用泻法,重力度点按。

(二)、胸部穴位。

1、天突。

定位:属任脉。阴维经与任脉的会穴。天出气,“气出之地”。在颈部,当前正中线,胸骨上窝中央。

主治:气喘病,与痰有关。

治法:按揉,从下向上顶按,不能向下按。

针刺,先向下刺进,再慢慢向上拉,痰马上就出来。

2、膻中。

定位:属任脉。心包之募穴;八会穴中的气会穴;足太阴脾经、足少阴肾经、手太阳小肠经、手少阳三焦经与任脉的会穴。在胸部,当前正中线上,平第四肋间,两乳头连线的中点。原叫“檀中”,人体内的檀香木盒是心包,内有最珍贵的心脏。称之为“上气海”。其功能相似中药“薤白”。(宗气,积与胸中的“上气海”膻中,下行至气海,蓄于丹田。)

主治:心病,心悸、心闷、气短、心绞痛、冠心病。

治法:按揉。针刺危险,易出人命。

3、大包。

定位:属脾经。脾之大络。(脾经的另一络穴是“公孙”。)在侧胸部,腋中线上,当第六肋间隙处。

主治:全身疼痛,四肢无力。糖尿病,骨节酸痛。

治法:拔罐效果最好。点按效果不佳。

最好针加罐。抽气管不如火罐。

4、鸠尾。

定位:任脉的络穴。“鸠”,凶恶的鸟。在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。胸骨角下。

主治:癫痫,胃痞证(萎缩性胃炎,气堵胸口上不去,下不去。)

治法:点按,拔罐。

“胃痞证”中药方:“枳术汤”,枳实12—,白术15。(病是一堵墙,要用重拳打击,才能见效。常规量无效)。

枳实,理气药,入脾、胃经,破气、散痞、消积。向下捣。

白术,补气药,入脾、胃经,补中益气,健脾和胃,燥湿利水。向上提。

实证,以枳实为主,用量大于白术,最大量;

虚证,以白术为主,用量大于枳实,最少,最大量60—。

收藏于 2008-07-12

 

单穴疗法的临床应用(郭教礼)续二

·         空间

单穴疗法的临床应用

(郭教礼教授在研究会夏令营的报告)

http://hiphotos.baidu.com/huayangjun/pic/item/cbc1b5fcc443e494b801a037.jpg(五)、下肢穴位。

1、环跳。

定位:属足少阳胆经。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会穴;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一;回阳九针穴之一。在股外侧部,侧卧曲股,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/3交点处。

主治:下肢麻木,活动不灵。

治法:可按摩,用拳头重力度,向下用力按摩。

针刺,粗长针,重刺激,从股骨颈侧刺过,针刺后能跳起来,并能环转。

配合“秩边”穴,两穴对刺,治疗前列腺炎,增生、肥大。

2、血海。

定位:属足太阴脾经。屈膝,在大腿内侧,髌底内侧端上2寸,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。脾为气血生化之源。脾主统血,温五脏,为气血归聚之海,故名。功能相似中药“红花”。

主治:月经不调,贫血。

治法:针刺,艾灸。

与“曲池”穴配合,治疗“荨麻疹”快得很。血虚生风,无风不痒。

3、梁丘。

定位:属足阳明胃经。本经郄穴。屈膝,在大腿前面外侧,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,髌底上2寸。

主治:胃痛。

治法:针刺,按摩。重力度,止胃痛。针刺一次,四天不痛。梁丘加藏红花,治胃癌。

4、足三里。

定位:属足阳明胃经。本经合穴;四总穴、马丹阳十二经穴、回阳九针穴之一。屈膝,当犊鼻下3寸,距胫骨前缘一横指。功能相当于中药“人参”,(红参、白参、党参、西洋参、太子参)。实虚都可用,是强身穴。

主治:一切疲劳症。胃病、肝病,能泻实降逆,又能补虚。可全面提高人体抵抗能力。

治法:针刺,艾灸。

5、三阴交。

定位:属足太阴脾经。足太阴脾经、足少阴肾经、足厥阴肝经三经会穴;回阳九针穴之一。在小腿内侧,当内踝尖上3寸,胫骨内侧缘后方。功能相当于中药“山茱萸肉”。

主治:肝、脾、肾病全都能用。

治法:平补平泻穴位,都是补,没有泻。和“足三里”同时用,称之为“双三穴”。

6、丰隆。

定位:属足阳明胃经。本经络穴。在小腿前外侧,当外踝尖上8寸,条口外侧,距胫骨前缘二横指。功能相似中药“半夏”。

主治:降逆祛痰,减肥。治疗肺病,心脏“痰蒙心窍”,肝病“脂肪肝、结核”,肾脏“水湿痰饮”,脾胃“生痰之源”。

病症的特点,“黄腻苔,脉象滑”。

治法:针刺,艾灸。

7、申脉。

定位:属足太阳膀胱经。八脉交会穴之一;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脉的会穴。在足外侧部,外踝直下方稍前凹陷处。是个“神奇穴”,直通眼睛。(阳跷脉起于跟中,出申脉上行,循面交目内眦,会睛明,入脑,入风池。)

主治:眼睑下垂,定神。

治法:针刺。针刺难度较大,要长期连续治疗。左脚管左侧眼睑,右脚管右侧眼睑。

再简单讲一讲饮食疗法。

饮食疗法,就是自然绿色疗法,我在199010月,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《粮菜瓜果肉食家庭疗法》,很受欢迎。

(一)、第一味药:小麦。功能,养心、健脾。

1、麸皮。治风湿。将附子、肉桂、乌头等发热的中药与麸皮搅拌在一起,蒸热,捂在关节上,止痛。

2、全麦。治心脏病,心气虚引起的失眠。

“甘麦大枣汤”是张仲景《伤寒论》的方子,小麦一把(),大枣8个,甘草。

3、麦面。

①、炒面,加盐,治疗泄泻。治疗小孩拉肚子要干一些。

②、生面。治疮疡,化脓。用醋和面,敷在快化脓的疖子上,三天就行了。

4、浮小麦(洗麦子漂浮在水面的麦子)。治疗汗多。浮小麦加乌梅,熬汤喝。

小麦的功能养心、健脾。药性为寒,清心火。可治泄泻。

古人说,小麦和小米、枇杷不能同时食用。

(二)、药性分类。

菜叶类,类同于草药,清热解毒;偏重于泻;

根类,偏重于补气;

瓜类,偏重于滋阴;

肉类,补阳气,补精;

果类,行气;

生的,都偏重于泻、攻;

熟的,都偏重于滋补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