单穴疗法的临床应用(郭教礼)
- 索引:220
- 发布时间:2017-11-16
- 点击次数:
- 加入收藏
- 发表评论
- 语音阅读
单穴疗法的临床应用
(郭教礼教授在研究会夏令营的报告)
不懂易经的人,很难真正完全明白、了解季氏手诊手疗法这个道理的。
人身体上的穴位是老天赐给我们的礼物,可惜和抱歉的是,绝大多数人不懂它,不认识它,也不会应用它。
定位:属督脉。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会穴。两耳尖直上连线的中间向后的凹陷处。(注意,穴位是摸出来的,不是书上标出来的。)
百脉之会,阳气之会,古代称为“三阳九会”。是升起阳气的穴位。是人体最高的穴位。“百会穴”功能相当于中药“黄芪”。
主治:元气衰竭之人,中气下陷之人,胃气下垂,腹泻,疲乏,心慌,走动无力等症。元气衰竭之人百会下陷严重。
点按百会穴时,施术者一定要“顶天立地”,站直点按,并且手要有意识的往上提,将元气向上提,将浊气压下去。
定位:属督脉。督脉、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的会穴。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.5寸。“神住的地方”。
主治:和“神门”一样都是必用之穴,没有虚实之分,虚实证都用它。“安神静志”,可治疗痰、气、火干扰所引起的失眠,所造成的神志不清晰,睡眠不好。
治法:重刺激点按。用指甲,或点按棒、火柴头等。精神差时,同时用短针刺三针,马上清醒,轻松异常。
定位:经外奇穴。“入室为堂”,堂为位置重要相对偏高,比较平的地方。当两眉头之间。
主治:头痛。和情志有关的血管性头痛,神经性头痛,调整平衡血压。血压高时头痛,血压低时头晕。
治法:这有一诀窍,千万不要对着穴位直按,要向下,鼻子方向点按,就有酸麻的感觉。穴位按准,正直向下按,用小指指甲或按摩棒,一般点按30次。
定位:属三焦经。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的会穴。“耳角的孙子”。(有些穴位所占位置很小,如“绝骨”,只容纳一个针头的位置,针刺很难找准,但找准马上治病。)
将火柴点燃后,火熄灭,立即点按。一天一次,一般连续三天就可治愈。
定位:属三焦经。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的会穴。和风有关,内风(干风),羽毛,耳朵里嗡嗡响。在耳垂后方,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凹陷处。祛干风(内风)。
定位:属胆经。足少阳胆经与阳维经的会穴。贮存风的池子。在颈部,当枕骨之下,与风府相平,风府和下颌角连线中间的凹陷处。
定位:属任脉。阴维经与任脉的会穴。天出气,“气出之地”。在颈部,当前正中线,胸骨上窝中央。
定位:属脾经。脾之大络。(脾经的另一络穴是“公孙”。)在侧胸部,腋中线上,当第六肋间隙处。
定位:任脉的络穴。“鸠”,凶恶的鸟。在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。胸骨角下。
“胃痞证”中药方:“枳术汤”,枳实12—,白术15。(病是一堵墙,要用重拳打击,才能见效。常规量无效)。
白术,补气药,入脾、胃经,补中益气,健脾和胃,燥湿利水。向上提。
定位:属足少阳胆经。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会穴;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一;回阳九针穴之一。在股外侧部,侧卧曲股,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/3交点处。
针刺,粗长针,重刺激,从股骨颈侧刺过,针刺后能跳起来,并能环转。
定位:属足太阴脾经。屈膝,在大腿内侧,髌底内侧端上2寸,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。脾为气血生化之源。脾主统血,温五脏,为气血归聚之海,故名。功能相似中药“红花”。
与“曲池”穴配合,治疗“荨麻疹”快得很。血虚生风,无风不痒。
定位:属足阳明胃经。本经郄穴。屈膝,在大腿前面外侧,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,髌底上2寸。
治法:针刺,按摩。重力度,止胃痛。针刺一次,四天不痛。梁丘加藏红花,治胃癌。
定位:属足阳明胃经。本经合穴;四总穴、马丹阳十二经穴、回阳九针穴之一。屈膝,当犊鼻下3寸,距胫骨前缘一横指。功能相当于中药“人参”,(红参、白参、党参、西洋参、太子参)。实虚都可用,是强身穴。
主治:一切疲劳症。胃病、肝病,能泻实降逆,又能补虚。可全面提高人体抵抗能力。
定位:属足太阴脾经。足太阴脾经、足少阴肾经、足厥阴肝经三经会穴;回阳九针穴之一。在小腿内侧,当内踝尖上3寸,胫骨内侧缘后方。功能相当于中药“山茱萸肉”。
治法:平补平泻穴位,都是补,没有泻。和“足三里”同时用,称之为“双三穴”。
定位:属足阳明胃经。本经络穴。在小腿前外侧,当外踝尖上8寸,条口外侧,距胫骨前缘二横指。功能相似中药“半夏”。
主治:降逆祛痰,减肥。治疗肺病,心脏“痰蒙心窍”,肝病“脂肪肝、结核”,肾脏“水湿痰饮”,脾胃“生痰之源”。
定位:属足太阳膀胱经。八脉交会穴之一;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脉的会穴。在足外侧部,外踝直下方稍前凹陷处。是个“神奇穴”,直通眼睛。(阳跷脉起于跟中,出申脉上行,循面交目内眦,会睛明,入脑,入风池。)
治法:针刺。针刺难度较大,要长期连续治疗。左脚管左侧眼睑,右脚管右侧眼睑。
饮食疗法,就是自然绿色疗法,我在1990年10月,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《粮菜瓜果肉食家庭疗法》,很受欢迎。
1、麸皮。治风湿。将附子、肉桂、乌头等发热的中药与麸皮搅拌在一起,蒸热,捂在关节上,止痛。
“甘麦大枣汤”是张仲景《伤寒论》的方子,小麦一把(),大枣8个,甘草。
②、生面。治疮疡,化脓。用醋和面,敷在快化脓的疖子上,三天就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