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帝问道广成子
- 索引:387
- 发布时间:2018-07-06
- 点击次数:
- 加入收藏
- 发表评论
- 语音阅读
黄帝问道广成子
按《庄子》所载,黄帝先询问治国之道,广成子予以斥责,其后黄帝历经三个月修身养性,再往拜访,请教治身之道,便有了后世广为流传的广成子对于“至道”的精辟论述,由此也就引出了此次问道所体现出的道教“治身为本,治国为末”的理念。
近世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先生对于“黄帝问道广成子”也曾给予很高的评价,将其视为道教产生的源头:“粤自崆峒演教,轩辕执弟子之礼;柱下传经,仲尼兴犹龙之叹。道教渊源,由来久矣。”
《庄子·外篇·在宥》黄帝问道广成子段解
【原文】
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①,令行天下,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山②,故往见之。曰:“我闻吾子达于至道,敢问至道之精。吾欲取天地之精,以佐五谷③,以养民人。吾又欲官阴阳④,以遂群生⑤,为之奈何?”广成子曰:“而所欲问者,物之质也⑥;而所欲官者,物之残也⑦。自而治天下,云气不待族而雨⑧,草木不待黄而落,日月之光益以荒矣⑨。而佞人之心翦翦者⑩,又奚足以语至道!”黄帝退,捐天下(11),筑特室(12),席白茅(13),间居三月(14),复往邀之(15)。
广成子南首而卧(16),黄帝顺下风(17),膝行而进(18),再拜稽首而问曰(19):“闻吾子达于至道,敢问,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?”广成子蹶然而起(20),曰:“善哉问乎!来!吾语女至道。至道之精,窈窈冥冥(21);至道之极,昏昏默默(22)。无视无听,抱神以静(23),行将至正。必静必清,无劳女形,无摇女精,乃可以长生。目无所见,耳无所闻,心无所知,女神将守形,形乃长生。慎女内(24),闭女外(25),多知为败。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(26),至彼至阳之原也(27)。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,至彼至阴之原也。天地有官,阴阳有藏(28);慎守女身,物将自壮。我守其一以处其和(29),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,吾形未常衰(30)。”黄帝再拜稽首,曰:“广成子之谓天矣!”
广成子曰:“来,余语女。彼其物无穷,而人皆以为有终;彼其物无测,而人皆以为有极。得无道者,上为皇而下为王;失吾道者,上见光而下为士。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(31),故余将去女,入无穷之门,以游无极之野。吾与日月参光(32),吾与天地为常。当我(33),缗乎(34)!远我(35),昬乎(36)!人其尽死,而我独存乎!”
【注释】
①黄帝:轩辕氏,相传为中原部族的祖先。
②广成子:传说即老子,实为虚构的人物。空同:亦作崆峒,神话中的山名。
③佐:辅助。“佐五谷”即帮助五谷生长。
④官:用如动词,管、主宰的意思。
⑤遂:顺应,顺着。
⑥质:正,本质。
⑦残:余剩,残损。
⑧族:聚集。雨:用如动词,指下雨。
⑨益:渐渐。荒:迷乱,晦暗。
⑩佞人:谗谄的小人。翦翦:心地狭劣。
(11)捐:弃置。
(12)筑特室:指为了避喧嚣而另辟静室。
(13) 席:铺。白茅:古代祭祀时用于缩酒,这里取其洁白的特点,用以表示洁身自好。
(14)间居:犹言独处;清心养性,因而杜绝与他人来往。
(15)遨:请,求教。
(16)南首:头朝南。
(17)下风:下方。
(18)膝行:意思是用膝盖着地而行。
(19) 稽首:叩头至地。
(20)蹶(guì)然:急遽的样子。
(21)窈窈(yǎo)冥冥:深远昏暗的样子。
(22)昏昏默默:晦暗沉寂的样子。
(23)抱神:持守精神。
(24)内:内心,精神世界。“慎女内”即持守心思,摒弃思虑的意思。
(25)外:人体外在的感受器官,如眼和耳。“闭女外”就是封闭住你的感受器官,即“无视无听”的意思。
(26)遂:顺,引申为达到。
(27)前一“至”字是动词,去到的意思;后一“至”字是形容词,极的意思。
(28)藏:府,居所。
(29)一:浑一,这里实指“道”。和:指阴、阳调谐。
(30)未常:疑是“未尝”之误。
(31)“百”,言其多;“百昌”就是说万物昌盛。
(32)参:同。
(33)当我:向着我而来。
(34)缗(mín):泯合。一说不在意,不放在心上的意思。
(35)远我:背着我而去。与上句之“当我”对文。
(36)昬(mín):昏暗。一说同“缗”,也是不在意的意思。
【译文】
黄帝做了十九年天子,诏令通行天下,听说广成子居住在空同山上,特意前往拜见他,说:“我听说先生已经通晓至道,冒昧地请教至道的精华。我一心想获取天地的灵气,用来帮助五谷生长,用来养育百姓。我又希望能主宰阴阳,从而使众多生灵遂心地成长,对此我将怎么办?”广成子回答说:“你所想问的,是万事万物的根本;你所想主宰的,是万事万物的残留。自从你治理天下,天上的云气不等到聚集就下起雨来,地上的草木不等到枯黄就飘落凋零,太阳和月亮的光亮也渐渐地晦暗下来。然而谗谄的小人心地是那么偏狭和恶劣,又怎么能够谈论大道!”黄帝听了这一席话便退了回来,弃置朝政,筑起清心寂智的静室,铺着洁白的茅草,谢绝交往独居三月,再次前往求教。
广成子头朝南地躺着,黄帝则顺着下方,双膝着地匍匐向前,叩头着地行了大礼后问道:“听说先生已经通晓至道,冒昧地请教,修养自身怎么样才能活得长久?”广成子急速地挺身而起,说:“问得好啊!来,我告诉给你至道。至道的精髓,幽深渺远;至道的至极,晦暗沉寂。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听,持守精神保持宁静,形体自然顺应正道。一定要保持宁寂和清静,不要使身形疲累劳苦,不要使精神动荡恍惚,这样就可以长生。眼睛什么也没看见,耳朵什么也没听到,内心什么也不知晓,这样你的精神定能持守你的形体,形体也就长生。小心谨慎地摒除一切思虑,封闭起对外的一切感官,智巧太盛定然招致败亡。我帮助你达到最光明的境地,直达那阳气的本原。我帮助你进入到幽深渺远的大门,直达那阴气的本原。天和地都各有主宰,阴和阳都各有府藏,谨慎地守护你的身形,万物将会自然地成长。我持守着浑一的大道而又处于阴阳二气调谐的境界,所以我修身至今已经一千二百年,而我的身形还从不曾有过衰老。”黄帝再次行了大礼叩头至地说:“先生真可说是跟自然混而为一了!”
广成子又说:“来,我告诉你。宇宙间的事物是没有穷尽的,然而人们却认为有个尽头;宇宙间的事物是不可能探测的,然而人们却认为有个极限。掌握了我所说的道的人,在上可以成为皇帝,在下可以成为王侯;不能掌握我所说的道的人,在上只能见到日月的光亮,在下只能化为土块。如今万物昌盛可都生于土地又返归土地,所以我将离你而去,进入那没有穷尽的大门,从而遨游于没有极限的原野。我将与日月同光,我将与天地共存。向着我而来,我无所觉察!背着我而去,我无所在意!人们恐怕都要死去,而我还独自留下来吗?”
南怀瑾讲述:黄帝问道于广成子
历史上讲到黄帝没有死,骑龙上天了。在《庄子》外篇里,有一篇是<在宥>;宥(you四声)就是解放了。譬如写信给得罪了的朋友,最后说“吾兄见宥”,希望你原谅。所以这个“宥”字,佛学叫做解脱,解脱就成佛了。我们现在的文化有些字也来自佛学,叫解放了,从牢里头放出来,升天了。
关于黄帝问这个生命的道理,<在宥>中说:“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,令行天下。”就是说政治很成功,命令下来,整个天下统一。
“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,故往见之。”古人原文用“空同”这两个字,现在就是甘肃崆峒山,听说那里有位老师神仙叫广成子,所以黄帝就去拜见他。
你们年轻的,不知道有没有听过广成子,我们年轻时对他很熟,因为看过小说《封神榜》。广成子手里有颗翻天印,他那个印章一抛出去,天地都翻覆了,本事神通广大。其实黄帝真正的老师很多,也有好几个女的。他修成功一百岁升天的,是受师父广成子的指导,这是《列仙传》里头的人。换句话说,你看到名字,等于看佛经里这个菩萨,那个菩萨;看到名字已经想到内容了。
什么叫“广成子”?就是无所不通。他的学问,一切都大成就,所以叫广成子。修道的人,自己什么姓李、姓王的,都不要了,只用外号、代号,称为“广成”。换句话说,“广成子”代表中国文化最有成就的人,一切无所不通。黄帝听到广成子在空同山上,“故往见之”,黄帝去看他了,说:
“我闻吾子达于圣道,敢问至道之精。吾欲取天下之精,以佐五谷,以养民人。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,为之奈何?广成子曰:而所欲问者,物之质也。而所欲官者,物之残也。自而治天下,云气不待族而雨,草木不待黄而落,日月之光,益以荒矣。而佞(ning四声)人之心翦翦者,又奚足以语至道。”
这一段,黄帝去访广成子,他说,我听说政治哲学最高的道理,统治天下,“敢问至道之精?”我们年轻的时候,看到老师、看到长官问问题,就说敢问。他说,我的目的,想“取天地之精华”。这是科学的哦!要利用科技“以佐五谷”,包括农业的发展;“以养民人”,为了老百姓。“吾又欲官阴阳,以遂群生。”也就是以天文、太空、物理,帮忙地球的生命,这是我来看你的两个目的。“为之奈何?”应该怎么做法,故来请教。
广成子一听,“而所欲问者,物之质也。”你想问的,是物质方面世俗的事情。“而所欲官者,物之残也。”你想管理这一切,是政治方面的,属于生命之残余,有什么了不起呢!
“自而治天下,云气不待族而雨。”他说你这样搞,是希望没有云就下雨。“草木不待黄而落,”树叶子没有黄就掉下来。“日月之光,益以荒矣。”你这样搞下来,把国家、天下用政治的办法去管理,连资源、太阳、月亮都会给你弄坏的。“而佞人之心翦翦者,又奚足以语至道!”佞人是不好的人,心理都不正常。对于这些人,怎么能说这些入世的大道理呢。
黄帝碰到这个老师,被骂了一顿,虽然没有讲:你出去,滚蛋吧!但是骂得很凶。
“黄帝退,捐天下,筑特室,席白茅,间居三月,复往邀之。”黄帝被批评了一顿回来,“捐天下”,不做皇帝,政治不管了。“捐”,就是放弃。“筑特室”,盖了一个特别的房子,上面都是搭茅草啦,自己闭关三个月,把心里这些思想,反省清理一下,再去看广成子。
“广成子南首而卧”,广成子头向南边,脚向北边在睡觉。因为南斗七星管生的,北斗七星管死的,所以他头向南边,脚向北边。黄帝不敢叫他,非常恭敬的态度。
“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,再拜稽首。”这就谈到古代的教育,师道的尊严,不像现在的学校,碰到老师,说我问你!手指头还那么一指,好没有礼貌!现在的同学们经常有这种事,我们只好说,不敢吧,那是挖苦他的。不过,同学们听不懂。“黄帝顺下风”,从他睡的地方后面,跪着用膝盖一步一步走过去,“膝行而进”,把头低下来叩头。
“而问曰:闻吾子达于至道,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?”上次挨了批判,被骂了,这次问的不同。古代称“子”,是个尊称,所谓孔子、老子等。他说我听说老师你,是已经得道成功了的,我现在不问天下,不管政治的事,今天来问的是,“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”,这个肉体生命,怎么可以活得长久?
“广成子蹶然而起,曰:善哉问乎!”佛经上的“善哉”,是学这里的中国古书啦。广成子听了,本来睡在床上,一下子很高兴坐起来。“善哉”!好啊!你问得好!他说那我就答复你。
“来,吾语女至道。”来,我告诉你,这个“女”字是“汝”字,古文“汝”字不要三点水。你不要看成广成子跟黄帝谈女人,那就错了。
“至道之精,窈窃冥冥。至道之极,昏昏默默。”广成子讲出一个修道的境界,什么佛家啊、道家啊、打坐啊,用各种方法,基本上工夫要达到一个境界,就是说思想不乱了,若有若无。“窈窈冥冥”,很难形容,眼睛、耳朵等六根、身体,都不用了。不是关闭哦,是自然清静。“至道之极,昏昏默默。”不是昏头昏脑,什么都不想,好像睡觉。我随便讲的啊,我没有得道,只讲中文。“昏昏默默”,等于现在人学打坐,要到这个程度。这是第一句话,讲了一个现象,最初证入的现象。
“无视无听,抱神以静,形将自正。”什么方法都不用,眼睛不看外面,也没反过来看内部、内视,耳朵也不要管声音,只守一个神,你的灵魂。可是“神”是什么呢?是有关于脑的,要清静。“抱神以静”,就是守神,不管气,不管身体。“形将自正”,你的形体慢慢健康起来。不是说身体变端正了,换了一个身体,我们现在讲是气质整个的变化。
“必静必清,无劳女(汝)形,无摇女(汝)精,乃可以长生。”重点就是说,你随时做到自己清静,很宁静,不被外物环境所扰乱。心一定要很清静,没有思想,没有思虑,不要做过分的劳动。重点“无摇女精”,这个“精”,不是指男女关系的精,是整个生命的形体。有些注解,也是别本道书上引用的,不在《庄子》这一篇,有很重要的一句话:“情动乎中,必摇其精。”情绪一动,你的精已经摇动了。就像泡好的牛奶就混浊了。“无劳女形,无摇女精,乃可以长生。”这样寿命可以活得长久。
“目无所见,耳无所闻,心无所知,女(汝)神将守形。”眼睛不看外面,耳朵不闻外面的声音,心里头无知,就是说,一切的思想要宁静下来。这个时候,你的灵魂——神,守住你的形体。我们平常一天忙禄,那个灵魂的神啊,都散在外面,都在放射。这个时候,你的神收回来,这样修行,生命的气质变化了,可以长生。
“慎女(汝)内,闭女(汝)外,多知为败。”
“慎女内”,内在的思想清静。“闭女外”,对外物尽量地不要给它骗走,转动了。“多知为败”,思想越多,知识越多,烦恼痛苦越大,都把生命消耗了。他说如果你照这样做,“我为女(汝)遂于大明之上矣”,你就会超过太阳、日月以外,超越天体物质的。
“至彼至阳之原也。”到达完全纯阳之体,没有阴了。所以我们中国唐朝有名的神仙,叫吕纯阳,就是“至阳之原”的意思。
“为女(汝)入于窈冥之门矣,至彼至阴之原也。”有时侯我们普通人讲学佛的入定,什么都不知道,都在窈窈冥冥,空空洞洞,至阴的境界。
“天地有官,阴阳有藏。慎守女(汝)身,物将自壮。”“天地有官”,他说天地只有一个法则,在管理这个宇宙的阴阳,只有一个物理法则在动。“阴阳有藏”,代表了明暗、阴阳,看得见、看不见的两面,都有规范的。“慎守女身,物将自壮。”保护你的身体及身体内在,生命则会永远保持自壮青春。
“我守其一,以处其和。”按我的道告诉你就是这样,空空洞洞这样修道,就在这些地方。
“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,吾形未常衰。”黄帝见他的时候,他已经一千两百岁了,他说我并没有衰老,就是这样活了一千两百岁的。这是历史《神仙传》所讲的广成子。
《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》